当前位置:

闻德村——我校历史上第一个经过全国统考进校的学生

文章发布时间:2019-03-04     发布者:冯国涛     阅读:786


闻德村,黑龙江人,1937年生,19599月进入安徽财贸学院贸易经济系国外贸易专业学习,19637月毕业,是我校第一届本科毕业生。毕业后曾在内蒙古自治区外贸局、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办公厅、内蒙古自治区纪委等单位任职。期间,曾任《北疆信息报》主编、北信国际贸易公司总经理。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诗词家联谊会会员。在校史编撰走访老教师、老领导的过程中,不少人提到闻德村是我校历史上第一个通过全国高考进入我校学习的学生,由于闻德村才华出众,成绩优异,品行端正,乐于助人,给老教师和老领导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老教师和老领导建议我们走访一下闻德村老校友,于是就有了校史编写组的内蒙之行。

1959516日,是我校的前身——安徽财贸学院——正式成立、学校正式对外办公的日子,自此也成为学校的校庆日。经过几个月的紧张筹备,学院通过组织考试,招进了第一届学生。到19599月,共有306人入学。在306人中,有一个较为特殊的学生——闻德村。说他特殊,是因为在当年招收的306名学生中,他是唯一一名通过全国统一高考入学的学生。

一、记忆中的母校老师

2014721日,校史编辑组一行4人,到达内蒙古乌兰察布市集宁区解放路135号闻老家中采访。77岁的闻老给我们回忆了他当年到安徽财贸学院学习的经过。

闻德村,黑龙江齐齐哈尔人,生于1937年农历329日。闻德村自幼学习成绩优异,曾经是东北第一个实验中学齐齐哈尔市实验中学的学生。1958年他考进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本科,后因故退学,因其姐夫从南京支援马钢建设到了马鞍山,于是他也就来到马鞍山,先在报社当记者,后又到马鞍山第三中学边教书边复习课程。1959年第二次在南京报名报考北大新闻系、复旦新闻系和其他学校的外交、外贸专业。当时因报考这些专业对考生有一些特殊要求,闻德村最终被录取到安徽财贸学院国外贸易专业,成为我校历史上第一位经过全国统考和特殊考试进入安徽财贸学院学习的学生。从此,闻德村与安徽财贸学院结下了半个多世纪的不解之缘。


闻德村在校学习时的记分册

196210月首届国外贸易本科专业学生毕业合影


“我进到学校,一开始并不满意,但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后,我感到学校当时的师资力量相当雄厚,这是我将安财和哈师大相比较得出的结论。学院里,有的教师与闻一多一起工作过,有从辽宁财经学院和上海财经学院调进的一批老教授,还有从北京调去的教授。他们学识渊博,才华横溢。有了这样一批好老师,我便安下心来学习。”

谈及心目中的老师,闻德村侃侃而谈,充满崇敬。在闻德村的眼中,教政治经济学的朱慕唐老师,长得像高尔基,个子很魁梧,讲起课来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相当雄辩,将他的讲课记下来,没有废话,整理完毕,就像是一篇论文。而在统计系教授政治经济学课的黄婉英老师,在闻德村印象中与朱慕唐老师有异曲同工之妙,虽然穿着特别朴素,衣服上甚至连一个红点都没有,但讲课时富有激情,语言表达充满文学色彩。闻德村告诉我们,工业经济系教外贸专业英语的李达老师,出过不少书,英语水平很高,他原来教过的学生有不少在中央部门工作。当年中苏论战时期,中共“九评”文章的外文译文多出自他的学生之手。一次,他的学生在翻译英语成语“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时,把握不住,还特地从北京打来电话请教李达老师,后来李达老师的翻译被“九评”翻译组采纳。对于教授英语的李增德教授的记忆,闻德村同样格外深刻。他能够清楚的记得李老师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英语系,后又到美国留学,新中国成立之初回国工作。在闻德村的印象中,李增德老师面孔清秀,身材高挑清瘦,颇有学者风度。他不仅课讲得好,对待学生也特别好。闻德村清楚地记得,有一年寒假他没有回家,除夕当天,李增德老师为了让他到老师家过年,编了个让他到家里“帮忙包饺子”的理由,把他“骗”到了家里。“点滴细节,终身难忘。”闻德村感慨万端。几十年后,这位年近百岁高龄的老师依然与“闻德村们”还保持着书写通信或网上交流。

“对当时教我们的老师我们都充满敬意,觉得他们很有学问。不过我们也想了解这些老师水平究竟有多高。”回忆起往事,闻德村娓娓道来。“我们班有一个同学叫何鲜博,平时学习很用功,能背英语词典。一次,他故意难为了陆曾扬老师一个生僻的外语单词,这位早年曾在东南沿海当过外语教师的老师不紧不慢地给予解答。让我们感到意外的是,他的解释比英语词典上解释的还清楚明白,使我们很是折服。”

闻德村还给我们讲述了一件往事:在四年学习期间,恰遇全国高校本科专业调整,当时领导已经决定将学校所设外贸专业改为内贸专业,但还未正式行文。得知此消息后,对外贸专业情有独钟的闻德村等学生联名给当时的国家教育部部长写信,希望保留外贸专业。闻德村还作为学生代表到教育部高教司、教育司,当面向有关领导呈述保留外贸专业的理由。在听取闻德村反映的情况后,教育部非常重视,当即就答复会认真研究,要他回来听候处理意见。后来,根据教育部的指导意见,学校保留了外贸专业。

由于闻德村当时是学生中较为突出的一位,他也得到了许多锻炼身手、展示才华的机会,如他被学校任命为《安徽财贸学院报》的唯一学生编委,参与了建校初期的多期校报的编辑工作,并在校报上发表过多篇文章。闻德村对郭沫若先生当年为我校题写校名的来龙去脉记忆十分清晰:“我院建院之初,学校给郭沫若先生写了一封信,请求他为‘安徽财贸学院’题写校名。很快就收到了中国科学院的回信,信封里装有郭沫若先生题写的校名,但没有落款。当时,有人对这份题字是否出自郭老之手感到怀疑。后经电话核实,中国科学院答复说确为郭老亲笔题写,一九五八年之后郭老题写的所有匾额均不再落名款。因为我是当时学生中唯一的编委,这几个字又是院刊的刊头,所以我对此比较关注。”


闻德村得毕业证书



19621月毕业前夕的闻德村

二、毕业后的工作经历

闻德村以优异成绩毕业后,被分配到内蒙古集宁外贸局工作。一年以后,被组织上调到包头工作,后又被调到内蒙古自治区副主席刘锦平办公室工作。后随刘锦平到巴盟下乡参加“四清”运动。文革后,闻德村被调到自治区计委基本建设处,主要负责基本建设投资,掌管的资金多达数亿。再后来,又被抽调到北京参加中央学习班,学习结束后到内蒙古“五七”干校。在赵紫阳担任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副书记和革委会副主任期间,被抽调到凉城从事农业学大寨的试点工作。改革开放以后,闻德村被调到乌兰察布盟经委,主办《北疆信息报》,刘云山当时在内蒙古自治区任党委宣传部长,因工作关系,闻老与其交往密切。为了推进边贸工作,内蒙古自治区经委在二连浩特成立了“北方信息公司”,闻德村出任董事长兼总经理,直至200063岁退休。在任期间,闻德村为内蒙古的经济贸易工作,尤其是边贸工作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多次受到上级表彰,获得诸多荣誉。闻老校友在平常工作中还不断加强政治和业务学习,不断总结经验,使自己的理论水平不断提高,其技术职称为高级经济师,曾主编《内蒙古经济师考试》丛书25卷本。

  

闻德村访问莫斯科大学时的留影

三、退休后生活

退休后的闻老日常生活主要的几件事:

——照顾相濡以沫的老伴。少年夫妻老来伴,闻老校友对老伴的感情如同年少夫妻。闻德村和老伴是青梅竹马,感情深厚,步入老年的老伴不幸患了脑梗,为了让老伴减少痛苦和尽快康复,他坚持不雇请保姆,自己一照顾就是8年,使老伴的病情逐渐稳定。

——游历访旧圆自己梦想。在病情稳定后的老伴的鼓励和支持下,闻德村老校友带着3架摄像机、2台照相机,背上70多斤重的行囊,独自一人行程3万公里,跨越20多个省市自治区,游遍了40多个城市。坐火车、踏游轮、徒步行,从内蒙古到黑龙江,从北京到南京,从广州到海南,从橘子洲头到乐山大佛……到处都留下他的身影和足迹;年轻时工作的马鞍山第三中学,年轻时求学的安徽财贸学院更是他流连忘返的地方;他还跨出国门,与当年在国际贸易交往中结下友谊的俄罗斯、蒙古等国老朋友“弗德罗维奇”们、“伊万诺夫”们、“阿廖沙”们把盏话旧,共话“一带一路”建设的美好未来。

——书法写作抒发情怀。退休后,闻德村老校友不仅喜爱用镜头记录下人世社会变迁,还坚持练习书法,将自己平时吟成的诗词泼墨成章。“浓抹群山秀,漫点紫翠微。隐隐青山老,故纵彩云飞。”“肃穆陵园显高风,年少曾经此景中,五十三载继旧步,领略行者国为公。”诗意人生,寄寓情怀。如今年届八旬的闻老是中国老年左家协会理事、中华诗词家联谊会理事,曾荣获“百杰诗词名家”、“中华国粹传承人”称号;2015年,又荣获“国粹杯全国诗词大赛”一等奖,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领受了此奖。


        四、闻德村先生诗选3首:怀念母校

(一)返校遐想

财大绿树有梧桐,学子“归家”新匆匆。

楼变人变难相认,怎怪岁月复重重。

(二)思念同窗

看罢母校与淮桥,缅怀昨昔受煎熬。

待到淮上重阳日,唤我同窗彻夜聊。

(三)送给你一束幽芳的紫丁香

————寄语安徽财经大学的校友们

送给你一束幽芳的紫丁香,

校友啊,请收下——一束校园里含笑的春光。

你从北京来,带来天安门绚丽的朝霞,

你从上海来,带来黄浦江鸭绿的春潮,

你从湖南来,带来芙蓉国里闪烁的星光,

你从哈尔滨来,带来松花江上弹奏的乐章,

都哪儿去了?在我的脑海里珍藏。

校友啊,我们有紫丁香一样坚贞的相思,

我们有淮河水一般圣洁而晶莹的衷肠,

期待吧,总有一天,

春光艳艳,我们在校园里喜相逢,

为母校点燃生日的烛光。

请干一杯吧!我带来了草原烈酒和家乡的“北大仓”,

让我们都飘飘欲仙……

去重温少男少女时的美梦,

去足球场、草坪上描绘你我二十岁时神奇的飞脚,

去图书管里,缠绕我们当初的青绿憧憬。

踏上每一级台阶,寻找昔日的青春脚印,

探望每一间教室,寻找那时的书声琅琅,

去问每一株树,枝头上是否还结着我们的翩翩年少?

去问每一棵草,草叶上是否还闪烁着我们的红颜容光?

校友啊,你是否还记得郭沫若《女神》里的诗句:

“我们年轻时候的新鲜与甘美哪里去了?”

紫丁香回告诉你:

在这里啊!

在安徽财经大学的每一寸土地里珍藏。

送给你一束幽芳的紫丁香,

校友啊,请收下——一束校园里含笑的春光。

  

校史组在闻德村先生家中采访  

2014721日校史编辑组成员和闻德村先生(右三)

       (校史编辑室供稿,朱春生、孙涛、张斌、时大银等采访,曹天生执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