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记我校1961年6月开展的一次“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大讨论

文章发布时间:2015-07-01     发布者:卞东     阅读:189


如何提高教学质量”主会场,即安徽财贸学院在合肥期间的主教学楼,现是中国科技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办公所在地。


教学须有道为霞方满天

——记我校19616月开展的一次“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大讨论


抓教学质量的提高,是学校办学永恒的主体和话题,在一个特殊的年代,在我校建校初期,我校曾组织过一次全校性的“如何提高教学质量”的大讨论。如果问起安徽财贸学院为什么在文革前就成为国内知名财经院校之一?回答应是学校自成立之初就迎难而上,自建校之初就狠抓提高教学质量不放松,为国家培养一批批高质量的人才,从而赢得社会赞誉。饮水思源,不得不提起我19616月开展的一次“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大讨论。


一、开展大讨论的背景

斯时学校组织“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大讨论的主要原因有三:

一是学校成立之初,师资来自祖国四面八方,需要通过大讨论推进教师间教学方法的交流。

我校前身——安徽财贸学院正式成立于19595月。此前的195811月开始动议筹建,19599月正式招生上课,到1961年上半年,已经招收两届学生。从195811月开始到19616月份,学校从全国各地数十家单位调集人员来校工作,其中师资的主要来源是:原长沙银行学校、合肥银行学校、上海财经学院、上海财政干校、上海银行干校、辽宁财经学院、复旦大学等,这些学校在当时都是知名和著名的中专和高等院校,此外还分别从中国银行、安徽省政府财政厅等几十家单位调出人员担任教师。到1960年底,全校教师95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6人,讲师20人,助教13人,教员28人,见习教师20人。从上看出,来自全国各地的教师,教学水平不一,专业不一,大多数没有接受过师范训练,有必要举行大讨论,以推进教师间的教学交流。


二是建校之初教学任务重,故举行这次大讨论,学校的领导从一开始就有筑立一个人才质量培养较高起点的决心,为确保教学质量,希望通过大讨论,全校上下确立始终坚持抓好教学质量的观念。

1959年起教学单位有:财政金融系、贸易经济系、工业经济系、共同课教研室;其中共同教研室担负的教学任务是全校性的:有统计教研室、国民经济计划教研室、本国经济史教研室、语文教研组(分设汉语、俄语、英语小组)、军事体育教研组、马列教研组。全校开设的课程多达几十门。

建院之初我校依据教育部对专业课程设置指示,并参考了其他各省兄弟财经院校课程设置情况,对各系专业课程进行了设置:第一学年课程比重为政治理论课占全年任课时数的20%,专业课50%,基础课30%。各系课程安排:四年中理论课开设哲学、政治经济学、中国革命史、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概论;一般共同必修课开设外语(俄语、英语)、汉语、数学、军体、国民经济计划、经济史;各系根据本系情况开设业务课程,如:贸易经济系有商品学、国际贸易统计学、储运学等;工业经济开设物理、化学、微生理学、企业管理、工业经济、工艺学等;财政金融系开设货币信用学、财政学、储蓄业务等。

建院之初专业设置。在财政金融系开设财政、银行2个专业;在贸易经济系开设国内贸易、国外贸易、粮油3个专业;在工业经济系开设:食品工业、农产品加工2个专业。

建院之初各专业课程设置。国内贸易专业开设课程有政治经济学、国民经济计划、近代中国经济史、贸易经济、工业品采购与供应、农产品采购与供应、商店管理、服务业管理、商品学、广告学、仓储运输、商业统计、商业会计、商业财务、商业企业经济活动分析等。

国外贸易专业开设课程有政治经济学、国民经济计划、近代中国经济史、贸易经济、国际贸易、对外贸易管理、出口商品加工贸易学、出口商品学、出口商品检验、世界市场行情、国际商事法规、运输与保险、对外贸易会计与经济活动分析、对外贸易统计、国际结算与对外贸易信用、外国语等。

粮油专业开设课程有政治经济学、国民经济计划、近代中国经济史、粮食经济、粮食工业企业管理、粮食仓储运输、应用化学、粮食加工工艺学、油脂工艺学、粮食商品检验、粮食基本建设、粮食会计、粮食统计、粮食财务、粮食企业经济活动分析等。食品工业专业开设课程有哲学、中国革命史、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教育;工业经济、企业管理、工业统计、工业会计、工业财务、工业企业经济活动分析;工艺学、生产过程与设备、产品检验;数学、物理、化学外语、专业生产劳动等。农产品加工和专业开设课程有哲学、中国革命史、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教育;工业经济、企业管理、工业统计、工业会计、工业财务、贸易经济与农产品采购、仓储与运输;工艺学、生产过程与设备、产品检验;数学、物理、化学、专业生产劳动等。

财政专业开设课程有政治经济学、国民经济计划、近代中国经济史、财政学、货币信用学、国民经济各部门经济、工商企业及人民公社会计、经济统计、企业财务管理、基本建设财务管理、人民公社财政与财务、预算管理、预算会计、税务管理、信贷预结算、经济活动检查与分析、财政工作专题研究等。

银行专业开设课程有政治经济学、国民经济计划、近代中国经济史、货币信用学、财政学概论、国民经济各部门经济、工商企业及人民公社会计、经济统计、货币流通管理、信贷与结算管理、基本建设投资与拨款、银行及信用部会计、流动资金管理、储蓄业务、对外贸易及清算、经济活动检查与分析、中国金融专题研究等。


三是建校之初,校领导们对课堂教学十分重视,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他们的认识超前,敢于抓课堂教学。

根据当时国务院关于全日制高等学校学年及学期教学与生产劳动的规定,每学年学生劳动时间为6-7周,生产劳动8-13周,教学33-37周,每周教学时数54小时。学院根据具体情况安排:学年理论教学40周(其中包括分散劳动6.6周,即每周有2个下午劳动),考试4周,公益生产劳动(即集中劳动)2周,为期6周,共计52周。第一届第一学期理论教学20周,考试1周,寒假2周,共计23周。这个安排,在当时的背景下,理论教学周数较多,这是学院根据本院农业生产要进行经常的田间管理的特点而设置的,也是坚持以教学为中心的表现,当时学校的领导认为,劳动必须分散,不宜集中,只有理论教学周数拉长,理论教学时数与农业生产才能得以兼顾。第一学期考试安排1周,因考虑把春节放到寒假中去,故将第一学期温课考试一周时间移到第二学期开学上课前补上。公益生产劳动(2周)时间的安排,由于第一学期(寒假前)周数较少,课程较重,暂安排在第二学期7月底,也就是在考试之后,放暑假之前。由于第一学年都有是基础课,也没有安排参观实习。

除上外,在建校之初的教学检查中,学校发现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方面也存在不足,需要加以指导和引导;当时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很高,他们渴望学到更多的理论和业务知识,从而迅速锻炼报效国家和社会的本领;部分教师也有向其他教师学习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水平的强烈愿望等,这也是促成大讨论的因素。


二、大讨论中的各种观点

1961630上午,在当时安徽财贸学院党委和行政领导的主持下,全体教师参加了“关于教师如何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些问题”的大讨论,由工业经济系作中心发言,除大会讨论发言外,下午还以系、教研室为单位分别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讨论中的不同意见有以下几种:


一、关于影响我院目前教学质量提高的原因

在大讨论中,老师们对影响我院目前教学质量提高的原因进行了深入探讨,形成如下几种意见:

第一种意见认为,影响我院目前教学质量的主要关键有三:一是教师业务水平的限制和教学经验的不足,特别是开新课和新开课的教师比较多,对有些基本概念还讲不清。同时提出“名师出高徒”的看法,认为教师教学水平高,培养出来的学生水平就高,教师教学水平低,培养出来的学生水平低。二是目前教研组集体力量还未充分发挥作用,“两根头发,不能编辫子。”三是教与学脱节的现象比较严重,也比较普遍,因而存在着教与学相互埋怨的现象,学生埋怨老师水平低或者教得不好,老师埋怨学生学得不认真或者呆板。


第二种意见不同意第一种意见。这些教师认为:第一,教师水平的提高和教学经验的积累都需要相当时间,如果将此看作是主要关键,恐怕短期内质量都很难提高。第二,实际情况也不是持第一种意见者所认为的那样,如工业经济系老师,开老课的不少,但教学质量不见得就高,而经济贸易系老师虽大都开新课,但教学质量也不是太坏。第三,名师出高徒不是绝对的,名师手下能出高徒,但名师教出不一定都是高徒,不是名师就不一定教不出高徒,强调名师出高徒,有些强调条件。基于上述理由他们认为,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主要在于:一要加强教师的责任感,关键在于教师如何深入自学,不断提高自己的水平,想方设法搞好教学。二要发挥集体力量,加强教研组教研活动。


第三种意见认为,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从两方面着手:一是教师要将加强学习,打好基础,扩大知识面,加强个人钻研。二是在党的领导下发挥教研组的作用,这样即使是教新开课也是能提高教学质量的。


第四种意见认为,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教与学两个方面,其中教是主要的,这就决定于教师的水平,包括政治、业务水平和工作态度,既要教书,又要育人。其中又有两种看法:一是教学质量是各个教学环节质量的总和,因此要提高教学质量,教师一定要将各个教学环节都抓起来。二是虽然各个环节都很重要,而且有联系,但最主要的还是讲课,课讲好了,其他环节即可迎刃而解。


二、关于发挥教研组集体力量作用和个人钻研的关系问题

首先在处理两者的关系上,一般的看法是两者必须结合,不能偏废,但在具体提法上有不同意见:

一种意见认为,应当以发挥教研组的集体力量为主导,以教师独立钻研为辅助。

另一种意见认为,应该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发挥集体力量,因为只有个人的水平提高了,集体力量才能更好的发挥,集体本来就是建立在个人基础上的。

再一种意见认为,在发挥集体力量的前提下加强个人深入钻研。

最后一种意见是,应分别从不同程度来看,作为个人应以钻研为主,作为集体应以集体力量为主。

还有老师在这个问题上有分歧,首先,应该区别不同的情况看待和处理。一般的基础理论概念等应以个人钻研为主,由集体帮助解决重点和难点,对于教学内容的安排,重点的决定,主要问题的提法,采取的方法,贯彻教学要点等则由集体为主。

其次,对于学院当前主要问题是应该发挥集体力量还是强调个人钻研,各自的看法是:一种意见认为,如果教师个人独立钻研不够,应以强调独立钻研为主。其理由是:每人一门课的情况较多,自顾不暇,发挥集体力量较困难,两根头发梳不成辫子,由于个人钻研不够,因此集体讨论的质量也不高。近几年来教师钻研时间较少,看的书不多,急待补课,可以了解一下各人读了几本书,看了几本杂志。另一种意见与此相反,认为是发挥集体力量不够,必须强调发挥教研组力量。其理由是:一是没有教研组的组织推动,就很难保证绝大多数的教师认真钻研,即便有人认真钻研也是依据自己的兴趣,往往与提高教学质量关系不大密切。二是正因为现在人少课多,各教研室多是一人一门课,就更应该发挥集体力量,一个人独立钻研,时间、精力、水平都有限,发挥集体力量就可分工合作,取长补短,事半功倍,“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两根头发也能梳成辫子。”

再次,一部分老师认为,要根据各个单位、各个人的具体情况来看,有的是应发挥集体力量为主,有的则应强调个人钻研为主,不能一概而论。

最后,参加讨论的老师还对如何才能充分发挥教研组的作用提出了自己的意见:1.学院要加强教研组的领导,充实教研组的力量,加强教研组与教师之间的关系,了解教师情况,掌握备课中存在问题,教研组组织教研活动要做到事前充分准备,能解决教师急待解决的问题,使教师感到集体对他有帮助。2. 教研组应抓好如下工作:抓教学态度和教学方法,抓教材建设,抓教师进修,抓科学研究,抓学术和教学讨论。3. 每个教师应端正态度,既不要有依赖思想,也不要认为“划不来”,“付出多,收入少”,应当互相虚心学习,尊重彼此的劳动和意见。


教学须有道,为霞方满天。我校是1961年暑假期间由合肥迁址蚌埠的,1961630日是学期即将结束,校址马上迁移的阶段,这场大讨论虽然时间短,但讨论前校领导与校直各单位、各教学单位的领导提前做了调研,准备充分,讨论的问题集中,所以,虽然只有一天的时间讨论,但大家在大会和小会上都踊跃发言,即使在今天看来,讨论的问题也还是较为深入的。这次讨论不仅对老师们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一定的引导作用,也对学校抓教学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考虑到当时的大背景,这样一次与大环境似乎有点格格不入的大讨论不仅为学校迁址蚌埠后大抓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了一个动员作用,也成为我校几代人坚持不懈努力的一个既定目标。回顾几十年前的那场“如何提高教学质量”的大讨论,对我们今天建设高水平大学无疑有着某种启示和激励。

(本文由校史编辑组供稿,曹天生执笔)